今年七月份,因为参加中国饮料工业协会的会议,我回到了我的第二故乡—湖北省十堰市。这条我走了无数次的回乡路,让我感触良多。35年来,这条路不断更新升级,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为什么说十堰是我的第二故乡呢?虽然履历表上显示我的籍贯是湖北武汉,但我生在四川、长于十堰,武汉上的大学、最后扎根在海南。父母退休后一段时间也仍然居住在十堰。因此,在很长的时间里,十堰便是我那隔着一湾浅浅海峡的乡愁之所在。从海南到十堰,便是每逢年节我的回乡路了。
十堰市位于鄂西北武当山脚下,是原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大本营。从地域上看,十堰位处湖北、重庆、河南、陕西四省交界;从地形上看,群山环抱,只有一条铁路和公路通进来。欧阳修有句话非常适合拿来形容十堰市——“环堰皆山也”。正因为十堰独特的地理位置,造成了当初它的交通不便。
最初的回乡路是耗时耗力的。头几年回家还不舍得坐飞机,要先坐船到海安,转汽车到湛江,从湛江上火车,到武汉再转火车,耗时3天才能抵达十堰。当时大多数人出行,铁路是主要的交通方式,承担着超负荷的运载压力。每一个节日,面对人山人海的等待,绿皮火车就像大病初愈的老者,力不从心,气喘吁吁。那时的火车,车票是要抢的,上车是靠挤的。火车的过道、车厢连接处、厕所门口到处都塞满了人,甚至座位底下都会有人垫着报纸蜷缩着躺在下面。买票要早早赶到预售点排队,上车时就像冲锋打仗了,要靠车下的人帮忙从拥挤的人流中“推”进车里,有时行李还要从窗户外塞进去。记得那时的火车还在烧煤,下车时耳朵鼻孔都是黑黑的煤灰。拥挤嘈杂和疲惫不堪是那时回乡路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了。
等到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后,海口到武汉这段路程不再坐火车了,有直达飞机到武汉,然后再转火车到十堰。时间节省了,舒适度也大大提高。第一次坐飞机到武汉,还是在南湖机场降落,那时的南湖机场,又小又旧,和现在的天河机场相比,真是天壤之别。还记得到武汉后,没有坐上出租车,我招手叫了个在武汉俗称“麻木”的电三轮车到洪山二汽驻武汉办事处。冬日凛冽的寒风打在脸上,生疼生疼的,手指头也冻麻木了,但心里却满是欢喜,因为第二天就能到家了。
1995年,武汉天河机场启用,到武汉的航班有了更多的选择,但从武汉到十堰仍要转乘十多个小时的火车。当时武汉还没有地铁,从武昌火车站到机场需要到付家坡长途客运站搭乘民航大巴,拎着大包小包,四处辗转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有一次从十堰回海口,刚下到武汉的火车,双肩包的肩带就断了,我心里暗骂生产劣质产品的不良商家,赶紧把其他行李寄存后找修包的地方。抱着包,在偌大的广场上四处寻找,终于找到一个修鞋的师傅才解了燃眉之急。
2003年初,连接海南与大陆、总投资45亿元的粤海铁路通道通车了。火车过海峡,天堑变通途。据介绍说这是我国第一条跨海铁路,是中国建设史上一项标志性工程,标志着中国在建设跨海铁路上取得关键技术的突破,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。粤海铁路通车时曾轰动一时。父母2004年来海口时曾坐过一回,较以前确实方便了许多,但火车在上船下船时要拆车和重新接驳,不仅耗时,而且车厢上下船时停电,如果是夏天的话会非常闷热,体验感不好,坐过一次后便不再选择了。后来,火车大提速,从武汉到十堰,坐高铁只要两个小时,动车也只要三个小时。2016年,十堰武当山机场建成通航,开通了海口到十堰的航班,我的回乡路终于实现了无需换乘当日抵达的愿望。
现在,父母已到武汉定居,我的回乡路变得更加便捷。武汉地铁2号线、3号线的相继开通,实现了从机场到家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。落地后连机场都不用出,直接转乘地铁便可到家。各类便捷的购票软件也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快捷购票。母亲常感叹,现在交通太方便了,早上你还在海口吹着海风,中午就可以在武汉吃上豆皮了。
记得有一首诗道“从前车马很慢,书信很远。”作家如果生活在现代,想必是要改写的了。如同我国在许多领域创造的奇迹一样,中国铁路、公路等交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。我的回乡路越来越畅通,越来越便捷,不正是祖国改革开放巨变的缩影吗?验证着我们的祖国从“站起来”到“富起来”,再到“强起来”的辉煌成就,相信我们伟大的祖国,未来的发展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!